“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2025年8月2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汇集了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300余件经典美术作品和新创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类型。展览聚焦“人民必胜”主题,以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序篇、国难当头、浴血奋战、伟大胜利、走向复兴等5个篇章。序篇中,《会师东京》《延安的火炬》《怒吼吧,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等经典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国难当头”篇章中,全山石、翁诞宪创作的巨幅油画《义勇军进行曲》气势恢宏,展现了不同阶层爱国志士的形象。“浴血奋战”篇章中,沈尧伊的《在太行山上》塑造了八路军战士指挥演奏的场景,徐悲鸿的《战马》则传递出民族抗争精神。“伟大胜利”篇章中,陈坚的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再现了中国战区受降的历史场景。“走向复兴”篇章用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了抗战精神的磅礴力量以及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期盼和畅想。
展览还专门推出《黄河大合唱》数字化互动体验,将詹建俊、叶南创作的三联油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转化为三面“会动”的投影画面,并结合音乐会现场录音和指挥家的指挥动作,为观众带来独特的体验。展览将持续至9月18日。
整个展览结构与美术创作脉络
这次展览以抗战历史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五个篇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
序篇: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经典作品的细节与精神内核
序篇作为展览的开篇,以4件极具代表性的经典美术作品,构建起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视觉缩影,每件作品均从题材、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上,精准传递“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会师东京》:凝聚“必胜信念”的视觉宣言
该作品以“抗战胜利后中国军民会师东京”为核心题材,通过宏大的构图与饱满的色彩,塑造了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众等不同群体并肩前行的群像。画面中人物眼神坚定、姿态昂扬,背景融入象征胜利的朝阳与和平鸽元素,以写实与浪漫结合的手法,打破“抗战初期艰难处境”的叙事局限,直接将“百折不挠、终将胜利”的信念具象化,成为激励民众抗争的精神符号。
《延安的火炬》:点亮“团结抗争”的精神灯塔
作品聚焦“延安军民夜晚举火炬游行”的场景,以明暗对比强烈的艺术手法,将画面核心聚焦于熊熊燃烧的火炬——火炬不仅是照明工具,更被赋予“革命希望”的象征意义。画面中,老战士、青年学生、儿童、妇女等不同身份的人围绕火炬紧密相拥,面部洋溢着坚定与乐观,既展现了延安作为“抗战指挥中枢”的凝聚力,也以“火炬传递”的视觉语言,隐喻“爱国情怀”在不同群体间的传承,凸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全民抗争精神。
《怒吼吧,中国》:呐喊“民族觉醒”的情感力量
这幅作品以极具冲击力的构图,刻画了“被压迫的中国民众挣脱枷锁、奋起呐喊”的瞬间。画面主体是一位肌肉紧绷、双目圆睁的青年,他双手紧握拳头,仿佛正发出反抗的怒吼,背景中隐约可见破碎的国土与苦难的同胞,以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揭露战争带来的苦难,更传递出“宁死不屈、不愿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作品通过人物夸张的肢体语言与悲愤的神情,将“民族觉醒”的情感张力拉满,唤醒观者对家国命运的责任感。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镌刻“抗争智慧”的历史印记
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经典片段,该作品以浅浮雕的艺术形式,浓缩了“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场景。画面中,战士们或手持步枪潜伏、或埋设地雷、或护送民众转移,构图紧凑且富有动态感,既展现了游击战“灵活机动、以弱胜强”的战术特点,也通过“战士与民众相互掩护”的细节,体现“军民同心”的抗战基础。浮雕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刻入历史记忆,成为跨越时代的“民族精神纪念碑”。
国难当头:危机中的民族形象
这一篇章以全山石、翁诞宪创作的巨幅油画《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作。画中工、农、兵、学、商等不同阶层的爱国志士形象错落分布,众人目光坚定、姿态勇毅,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墙,背景的朝霞和长城延伸了画面空间,橙红色调隐喻战争烽火与民族曙光。
浴血奋战:英雄群像的多元塑造
“浴血奋战”篇章生动塑造了全体中华儿女舍生忘死、众志成城的英雄群像。沈尧伊的《在太行山上》将乐器与武器并置、山谷与旋律共鸣,表现了战争中的精神丰饶。徐悲鸿的《战马》虽尺幅不大,但以痛快淋漓的笔墨尽抒胸臆,飞泻直出的笔势和遒劲流畅的线条充满时代气息,传递出强烈的民族抗争精神。
伟大胜利:历史时刻的视觉史诗
陈坚的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是这一篇章的亮点,画家历时16年创作,以严谨考据、宏大构图和纪实手法再现中国战区受降历史场景,将抗日战争胜利的庄严时刻转化为视觉史诗。
走向复兴:抗战精神的当代延伸
和平岁月里,美术家们持续在抗战主题上用心用力,让伟大抗战精神焕发新的光彩。这些作品有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有的刻画各行各业建设成就,有的展现各族人民美好生活。
整个展览强调的核心理念:务本传承与文人精神的当代延续
此次展览并非单纯的作品陈列,而是通过“务本”理念的践行与文人精神的创新表达,构建起中国美术“守传统、向当代”的发展逻辑,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理念层面的重要指引。
“务本”理念与历史传承:以“传统根基”筑牢艺术表达的核心
展览对“务本”理念的强调,核心是“守住抗战美术的历史根脉,同时拓展其当代边界”,通过具体实践让“本立而道生”的艺术观落地,避免历史主题创作陷入“无本之木”的困境。
• “本”之核心:锚定抗战美术的历史真实与精神内核
展览中的“务本”首先体现在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所有展出作品(无论是经典老作还是新创作品)均以抗战历史为创作依据,拒绝脱离史实的虚构与夸张。例如,早期经典作品《义勇军进行曲》严格还原了抗战时期民众的服饰、武器装备与社会场景;新创作品也需经过历史学者审核,确保细节符合14年抗战的时间线与事件背景。这种对“历史真实”的坚守,正是抗战美术“本”的核心,避免了历史主题被“娱乐化”“碎片化”解读。
同时,“本”还指向抗战美术的“精神内核”——展览通过作品筛选,始终围绕“爱国、抗争、必胜”三大精神展开,即使是新创作品,也未偏离这一核心,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确保抗战美术的精神传统不被割裂,让观众能清晰感知“从过去到现在,精神内核始终一致”。
• “务本”的实践:让“经典”与“新作”形成历史对话
展览并非仅展示“老作品”,而是通过“几代人创作”的陈列逻辑,让“务本”成为动态的传承过程。一方面,首次汇聚的《会师东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等大作巨作,作为抗战美术的“传统标杆”,直观呈现了早期艺术家对“本”的理解——以宏大叙事、写实手法记录历史;另一方面,近年新创作品则在“守本”的基础上拓展表达,例如部分年轻艺术家以水彩画的轻盈笔触表现“民众支援前线”的温情场景,虽形式更细腻、视角更小,但核心仍围绕“全民抗战”的精神,与经典作品形成“同根同源、各有表达”的对话关系。这种陈列既守住了“本”,又让历史传承拥有了“当代活力”,避免了“务本”沦为“守旧”。
文人精神的时代延伸:从“农耕时代的写意”到“当代语境的表达”
展览通过作品实践,回应了“如何让传统文人精神不脱节于当代”的命题,证明文人精神并非局限于“山水田园、笔墨情趣”,而是可与重大历史主题结合,实现“传统内核的当代转化”。
·文人精神的“内核坚守”:以“写意”传递“精神气韵”
传统文人画的核心是“写意传神”——不追求对物象的完全复刻,而注重通过笔墨传递创作者的情感与精神。展览中的作品(如齐白石的《和平万年》)画了“荷花”谐音取“和”,“瓶子”谐音取“平”,这种“以谐音取义”的手法,是中国民间智慧与传统文人“以笔墨表意”的逻辑完全一致,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文人精神的“核心基因”,避免了“为追求现代性而丢传统”的误区。
·文人精神的“当代拓展”:从“个人情怀”到“家国叙事”
传统文人画多聚焦“个人心境、自然之美”,而展览中的作品则将文人精神的表达维度拓展到“家国情怀”,实现了“时代性延伸”。徐悲鸿的《战马》虽用文人画的写意手法,但创作动机并非“寄情山水”,而是“以战马喻民族”,通过艺术表达激发民众的抗争意识;此外,部分新创作品(如以“抗战家书”为题材的中国画),虽延续了文人画“注重细节、含蓄抒情”的特点,但内容上从“个人书信”延伸到“家国命运”,让文人精神中的“人文关怀”与当代社会的“集体记忆”相结合,既保留了文人画的“雅”,又赋予其“关注现实、服务时代”的“当代性”,证明传统文人精神可与重大历史主题兼容,并非“脱离现实的小众艺术”。
• “传统与当代的权衡”:避免“违和感”的融合路径
展览中的作品并未陷入“非传统即现代”的二元对立,而是找到“平衡点”。例如,部分作品在使用传统笔墨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构图逻辑——如一幅表现“平型关大捷”的中国画,虽用写意笔法,但借鉴了油画的“焦点透视”,让画面的“空间纵深感”更强,既符合当代观众的视觉习惯,又不破坏传统笔墨的韵味;又如,部分作品在色彩上突破传统文人画“淡雅为主”的局限,适当加入明亮的红色、黄色,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又契合“胜利、希望”的主题,实现了“传统技法”与“当代审美、主题需求”的和谐统一。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以实践为中国美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多维度参考,从创作主题、表现形式到传播方式,均呈现出可借鉴的方向与思路。
历史主题创作的当代性:让“旧题材”迸发“新生命力”
历史主题创作并非对过往的简单复刻,而是需要在当代语境下找到与时代的连接点,此次展览的实践为这一方向提供了清晰路径。
创作视角的拓展:展览汇集了不同年代艺术家的抗战主题作品,早期创作多聚焦重大战役、英雄人物等宏大叙事,而近年新创作品则更多关注“个体视角”——如普通士兵的家书、民众的迁徙与坚守等细节,以“小切口”折射“大历史”,让当代观众能通过更贴近生活的场景产生情感共鸣,打破了历史主题“距离感强”的刻板印象。
• 精神内核的当代转化:作品并非单纯再现抗战苦难,而是着重提炼“爱国情怀”“抗争精神”等内核,并与当代社会需求结合。例如,部分新创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更明亮、构图更具希望感,既保留历史真实,又传递“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面向未来”的当代价值,让历史主题创作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而非仅存于博物馆的“静态展品”。
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合:打破“画种边界”,服务主题表达
展览中不同艺术形式的集中呈现,并非简单的“种类堆砌”,而是证明了“形式为主题服务”的核心原则,为中国美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 传统画种的“主题适配”: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的笔墨意境被灵活运用于抗战主题——徐悲鸿的《战马》没有采用西方油画的写实光影,而是以简练的线条勾勒马匹的肌肉张力与奔跑姿态,笔墨间的“劲健感”恰好传递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既保留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质,又让传统技法与历史主题深度融合,避免了“用传统形式表现现代主题时的违和感”。
• 西方画种的“本土化表达”:油画、版画等西方传入的画种,在展览中展现出“本土化改造”的成熟成果。陈坚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虽用油画的写实手法还原受降场景,但在人物表情刻画上融入了东方审美中的“含蓄感”——如受降官员的庄重、民众的欣慰并非通过夸张动作展现,而是通过细微的眼神、姿态传递,让西方画种的“写实优势”与东方人的“情感表达习惯”相契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 跨画种的“互补增效”:展览通过空间布局,让不同画种形成呼应——如雕塑《大刀进行曲》的“立体冲击力”与旁边版画《游击战》的“平面叙事性”相互补充,观众既能通过雕塑感受肢体力量的震撼,又能通过版画了解游击战的具体场景,多种形式共同作用,让主题表达更立体、更全面。
数字化技术拓展艺术体验: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打开美术传播新空间
《黄河大合唱》数字化互动体验的成功,不仅是“技术+艺术”的简单尝试,更标志着中国美术在“传播与体验”层面的重要突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拓展的新方向。
• 让“静态作品”拥有“动态叙事”:詹建俊、叶南创作的三联油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本身是静态的,但数字化技术将其转化为“分镜头式”的动态投影——“流亡”篇章中,画面里的民众缓缓前行,背景的黄河水随音乐起伏;“奋起”篇章中,人物的动作逐渐激昂,光影随节奏增强。这种转化让作品的“叙事逻辑”更清晰,观众能直观感受到“从苦难到抗争”的情绪递进,比单纯观看静态画作更易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核。
• 构建“多感官沉浸式体验”:互动体验并非仅停留在“视觉动态化”,而是整合了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元素——搭配《黄河大合唱》音乐会的现场录音,观众能听到激昂的歌声与乐器演奏;部分展区还设置了“震动地板”,在音乐高潮处轻微震动,模拟“黄河奔腾”“鼓声震荡”的质感。这种多感官体验让观众从“站在画前看”变为“走进场景中感受”,极大降低了艺术欣赏的“门槛”,即使是不熟悉美术的观众,也能通过感官刺激产生兴趣。
• 为传统美术创作“开辟新赛道”:数字化互动不仅是“展示手段”,更可能成为“创作方式”的延伸。此次体验证明,数字技术可以作为传统美术的“辅助工具”——如艺术家未来可先通过数字建模测试构图、色彩效果,再进行实体创作;或直接创作“数字原生作品”,让美术创作不再受限于“画布、石材”等传统载体,为中国美术的创新提供了“技术驱动”的新路径。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以300余件作品勾勒14年抗战历程,凸显中国共产党在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兼具历史意义与美术发展启示。
展览通过题材与视觉符号强化历史叙事:近半数作品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从战役写实到根据地生活刻画,完整呈现其战略引领与军民动员作用;“红旗”“五角星”等符号以视觉焦点形式出现,直观传递“领导核心”的历史逻辑。
在艺术表达上,展览践行“传统与当代权衡”理念。一方面坚守“务本”,以中国画写意精神(如徐悲鸿《战马》)传承文人画“以形写神”内核与家国情怀传统;另一方面突破创新,新增“士兵家书”等微观视角作品,用“小情感”引发当代共鸣,部分作品还尝试传统笔墨与现代材料结合,契合当代审美。
数字化探索是本次展览亮点,《黄河大合唱》互动体验将油画转化为动态投影,结合音乐、震动触觉打造多感官沉浸场景,建构数码时代新文人方式的观点,打破传统美术静态观看局限。
本次展览为中国美术未来提供借鉴:创作上坚持“主题适配形式”,传播上可拓展“线下+线上”立体体系,教育上需培养“懂传统、会技术”的人才,让中国美术在传承中创新,从历史走向未来。
作者简介
陈顺林,1985年出生于贵州新仁,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侨界文化促进工作委员会理事,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