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陈履生对贵州文化艺术的帮扶与促进:实践、影响与启示

陈履生对贵州文化艺术的帮扶与促进:实践、影响与启示

时间:   2025-05-30 10:36    |   来源:    中国网

陈履生(1956-2025)作为中国美术界的重要学者、策展人和文化推广者,通过学术研究、艺术展览、文化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对贵州地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艺术和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系统性贡献。以下我们从多个维度梳理其帮扶实践与深远影响。

文贵州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见证

1. 贵州美术馆建设全程参与

陈履生作为中国美术界权威学者,亲历了贵州美术馆从建设到开馆的全过程。2017年,他两次到访建设工地,见证了这座文化地标的诞生过程。贵州美术馆是在原贵州省博物馆(1953年建成)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1.1万平方米,改造4600平方米。设计巧妙地将新建展厅与老馆串联,形成功能互补的整体,并保留了场地内多棵老树作为内部庭院景观。在9月1日的开馆仪式上,陈履生特别强调这一省级美术馆对本地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其填补了贵州省级美术馆的空白。

图 | Mr.陈第一次来的时候天气很阴冷,缩着手,觉得这真是一个大工程。

陈履生:未来的贵州美术馆不应当仅仅实现简单的展览功能,还要完善收藏、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应该有独立的空间专门展示近百年或者更久远的贵州美术发展历史及文化脉络,让普通公众能够在贵州省美术馆了解贵州美术的发展历程,能欣赏到无论古代、近现代,或者当代的贵州美术作品及相关文化成果。

2. 村级美术馆的创建与乡村艺术振兴

2021年,在陈履生指导下,授权其弟子陈顺林在开阳县王车村建立了"陈履生美术馆研习基地",同时挂牌"贵阳美术馆王车村创作基地"和"贵阳孔学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基地"。该基地由原水投集团招待所改造而成,占地约600平方米。陈履生亲自捐赠了书法作品13幅、美术作品15幅,以及投影仪设备、书籍665册,并指导布展工作,显著提升了该基地的文化功能。

获得第三个“荣誉村民”证书,陈履生说:得收藏在他的杨中博物馆内,珍藏。

陈履生宣布陈履生美术馆开阳县禾丰乡王车村研习基地正式开馆

无为!陈履生馆长与陈顺林副馆长携手组建该馆,目的非常简单,希望这个村喜欢书法的人可以有条件学习,有尊严地写字,这就是“无为而为”!

这一村级文化项目成为贵州乡村"研学+文旅"模式的试点,据王车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诚介绍,王车村未成年人有上百人,初中起就开始在外求学,暑假是集中回村的时候,开设暑假公益书法班,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支持,陈履生美术馆研习基地作为村里的文化阵地,提供了很好的场地和氛围。如2024年暑期班吸引了28名当地孩子积极参与,有效推动了乡村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播。王车村发展布依文艺队伍,打造贵阳市近郊的研学康养胜地。

学术研究与文化推广实践

1. 汉画研究与巡展

2018年,作为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策划推动了"中国汉画大展精品巡展(贵州)",展出全国23家文博单位的154件汉画拓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汉画拓片专题展览。展览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精选了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等地博物馆的藏品。

开幕式由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先生主持

陈履生特别选择贵州作为巡展首站,正是因为贵州鲜少汉画遗存,他认为"没有,更需要在没有的地区普及汉代画像知识"。在贵州美术馆举办的《汉画之美》讲座中,他从九个维度系统阐释汉代艺术:理想的天上、现实的人间、历史的深度、多样的表现、生动的造型、精致的装饰、变化的雕刻、耐看的细节和不同的地域,强调汉画作为"汉代社会百科全书"的价值。

2. 苗族绘画考察与学术支持

2020年抗疫期间,陈履生深入贵州龙里县洗马镇平坡村考察苗族民间绘画。该村以"小花苗"支系为主,苗族人口占87%,其纺麻、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保存完好。陈履生撰写了《从抗疫主题的苗族民间绘画看当代美术创作的同质化问题》一文,高度肯定苗族女性画家的艺术传承与生活化创作方式。

7月28日,“生命礼赞的乐天派——平坡苗族绘画”展在贵阳孔学堂开幕,陈履生先生在开幕上致辞。

在他的推动下,平坡村苗族绘画获得显著发展:2020-2023年销售作品2000余幅,销售额达160余万元;2021年献礼建党百年的《苗乡百年》百米长卷引起广泛关注。陈履生与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等被授予"平坡村荣誉村民"称号,并推动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收藏当地画师作品。

抗疫期间的文化行动与社会关怀

2020年疫情期间,陈履生创作"抗疫百字"书法作品,并于4月在贵阳孔学堂艺文馆举办"自省的书写"巡展(第二站),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人文关怀。巡展期间,他特别关注到苗族民间绘画对疫情主题的独特表达,认为其避免了当代美术创作的同质化倾向,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鲜活生命力。

陈履生说:想到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因此选择了这几个字。写书中,自己不仅对“知”字做了一些考证,对“行”的形式也做了一番探究。想一想,这四个字虽然王阳明已经说得很透彻了,但做起来却很难。

机构合作与长效机制建设

1. 贵阳孔学堂书画研究院

陈履生长期担任贵阳孔学堂书画研究院院长,推动多项文化合作:

2016年向孔学堂捐赠《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等7本新著,并举办专题讲座分享艺术人生。

2020年主编出版《〈抗倭图卷〉考》,深化地域文化研究

2024年推动"中国汉画学会贵州(孔学堂)研究中心"成立,进一步巩固学术合作机制

2. 文化帮扶核心模式

陈履生的贵州文化实践形成了鲜明特点:

基层导向‌:从省级美术馆到村级基地,注重"文化下沉"

学术引领‌:通过汉画巡展、苗族绘画研究等提升项目学术内涵

多元互动‌:连接汉文化与少数民族艺术,如推动平坡苗画与当代美术对话

长效机制‌:通过研习基地、荣誉村民等制度建立持续帮扶关系

逝世后的影响与业界反思

2025年5月陈履生逝世后,中国美术界对其贵州实践的价值进行了多维度反思。

艺术的社会责任‌:他一生的实践表明,艺术应当回应时代议题,如抗疫创作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结合

民间艺术价值重估‌:他对苗族绘画的田野调查凸显了主流美术界对民间文化资源的长期忽视

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集学者、策展人、评论家于一身的实践者,其离世暴露了美术界跨学科人才的稀缺。

文化帮扶模式创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如王车村基地已能自主举办研学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对贵州文化的帮扶形成了多层次、可持续的实践体系,在空间上覆盖省-村多级,在内容上融合汉文化与少数民族艺术,在方法上结合学术研究与实地操作。其工作不仅丰富了贵州的文化生态,更通过"王车村模式"等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路径。他逝世后,如何延续这种"学术引领、基层落地"的帮扶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文化与美术界持续探讨的重要研究课题。

 

文:陈顺林

简介:

陈顺林,1985年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乡,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GICA会员,陈履生美术馆研习基地副馆长。

2024年12月,意大利米兰手工博览会陈顺林新水墨作品展;

2024年5月,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凡尔赛宫陈顺林水墨山水作品展;

2024年3月在新加坡的《王崇学、陈顺林、刘国义、Gillie and Marc》联展,首度部分呈现陈顺林多年以来的油画创作成果。

2023年6月,新加坡“蚍蜉之音”陈顺林新水墨个人作品展;

2022年6月,受聘于加拿大维多利亚皇家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21年11月,新水墨作品《夹竹桃与书系列之爱》受到俄罗斯、英国、法国、墨西哥、马尔代夫等大使及其文化中心签发国际艺术交流证书;

2021年,开阳县创办“陈履生美术馆研习基地”,特聘副馆长;